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呕心沥血提升陕北民间歌舞艺术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09-15 点击数:296
王建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化部要求榆林地区,准备一台陕北民间歌舞节目,赴京演出。当时榆林地区,除榆林县有一个文工团外,其余各县如有艺术团体,不是晋剧团,便是秦腔剧团。榆林地委決定,由地区文化局牵头,在榆林县文工团的基础上,组建一个演出团,完成文化部交给的任务。
演出团构想形成后,首先要解決的是作品问题。当时榆林全区沒有专业创作人员。便请我任这台陕北民间歌舞节目的音乐总指导,兼乐队指挥。
1981年秋天,榆林地委派出的帆布篷北京212吉普车奔驰在西安至榆林的黄土公路上。车上坐着我和榆林地区文化局长。那时这条公路等级很差,我们颠波了整整二天,才到榆林,入住榆林地区招待所。
榆林县文工团的领导和演职人员,得知我们快要赶到的消息后,早早地就等候在招待所里。我们的车子一到,大家都围上来热情的握手问候。到房间坐定后,文化局长把我介绍给大家,其实不用介绍,他们早把我的底细了解的一清二楚了。县文工团团长是我的老乡,同学,把来迎接我的领导和演职人员一一地向我作了介绍。
我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虽然少小离家,但乡音未改。与大家交谈起来倍感亲切。一句客套话都不用讲,一开口就自然地与大家融合在了一起了。大家聊的特热闹,特开心,特融洽。不知不觉说说笑笑地聊了二个多小时。有人一看表突然说:“我们己经闹了二个多小时了,让王老师休息吧"。大家恍然大大家恍然大悟,几乎同时看表,同时惊叹地“啊!”了一声
我有阅读的习贯。送客时,托请一位朋友给我找几本书刊、杂志,闲暇时翻阅。热心的朋友很快就送来一撂书籍。其中有本《诗刊》上刊登着我的老搭档,著名散文作家、诗人、词作家刘成章先生的诗作“崖畔上酸枣红艳艳”。 刘先生曾与我在一个单位共事八年。我们合作过好多成功的作品。看到他的作品,很自然会首先拜读。
当我一口气读完刘先生的诗作,被他所塑造的典型环境中,摘瓜的妹妹和拦羊的哥哥,这两个典型形象所吸一引。被他用陕北方言中非常形象的重叠词,“酸不溜溜甜,甜格丝丝酸”,来刻画少女初恋的内心感受所启发。当即便有了灵感的冲动,迫不及待地提笔为这首诗谱曲。
灵感的冲动,加上回到家乡的兴奋,这首歌写的非常顺当而速成。半个多小时完成的作品,竟然成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流传至今,三十五年来,家喻户晓,久唱不衰的传世之作。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酸枣》到处传唱;被榆林地委曾有一任书记称之为"现代的拾玉镯“。得过不少奖,唱紅不少人的经典之作。
八十年代初的榆林县文工团,是一个建制不全,编制零乱,各行当,人员稀全的单位。全团只有几个舞蹈演员,几个歌唱演员和由几个人组成的不成型的乐队。
条件和基础是差了点,但全团所有人员,上进心强,求知迫切,不怕苦,肯钻研。加上榆林地委领导对此次赴京演出特別重视。地委书记霍世仁同志不但亲自过问此事,在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而且准许在全区任何单位抽调演出所需人员。
榆林地区文化局采纳了从全区抽调所需人员,充实榆林文工团的建议。组建了歌唱队,舞蹈队和民乐队。调来表演跑驴的张有万,二人场子的李增恒,独唱演员郭云琴,孙志宽,二人台演员王向荣。及舞美、灯光、音响人员。建全了演出团的建制后编制。
进入创编、排练程序,对我来说是最艰苦的阶段。所有的声器乐,舞蹈节目的曲子都要进行编创、配器。榆林全区当时这方面专业人员,十分缺乏。大部份工作都得我亲自动笔。好在那时我年轻,又有大学毕业后,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十几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正是干活的时候。我便一头钻进去,沒明沒黑,从早到晚连轴 转的写。连削铅笔的时间沒有。由一个队员每天削一把铅笔供我使用。
记得有一天,地委领导专程来看望,因晚上通晓为乐队赶配器,在房间睡着了。团里派人在门外怎么喊,也叫不醒我,让舞蹈队的小伙子爬到房门上的玻璃窗上喊,还是沒叫醒我。领导说:“王老师太累了,不要打扰他了”。
一个冬天,在紧张而愉快的排练中度过。这一年春节,我连家都沒顾得上回。记得年三十,榆林地委招待宴会上,从地委书记开始以次給我敬酒,喝了多少杯都无法记清。那时的我虽然人年轻,酒量也算可以。但敬酒都人太多了,盛情难却,还是喝多了点。在我表弟家一觉醒来,跨入农历的第二年。
开春后,节目到了连排、彩排阶段。文化部派二个人来审查、验收节目。其中一个人据说是老电影艺术家赵丹的女婿。有一次同他一起吃饭,上来一道清蒸鲤鱼,我随便说了一声,此鱼是沙海鱼,不会有任何污染。我发现他这一餐吃了不少这道菜。哈哈。
节目经过文化部要员的审查、验收后,进入帶观众演出阶段。第一场正式演出后,我的精神压力彻底解除了。第二天休息时,我去理发店理发,正好人们 在热议昨晚的演出。有人说:“夜黑里(昨晚)米脂上来的那个女子,唱的那个酸枣歌,酸不溜溜甜,甜格丝丝酸,像真的吃了酸枣一样,一下就甜到心里了”。有人竟然随即唱起了歌中的这句旋律。
在京演出的场地,安排在政协礼堂。演出前一天,文化部举行了记者招待会。首都各大新闻媒体都派记者参加。主持人介绍完这台节目的内容、风格和编创、演出阵容后,引起所有媒体的观注。分头采访了演出团团长,榆林地区贺副专员及编创和主要演职人员。
演出结束,全体观众起立,长时间鼓掌,久久不肯离去。
成功的演出,迎得第二天首都各大媒体,在显著的版面上给予了报道,并作了高度的评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了音,作为保留节目播出。中央电视台录了像,全程播出。
榆阳文工团的前身,榆林县文工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榆林地委的关怀、支持、指导下,编创、演出的这台陕北音乐歌舞节目,提升了陕北民间歌舞艺术;创作出的经典歌曲《崖畔上的酸枣红艳艳》,流传至今三十五年来,代代相传;推出了被称为塞上百灵的歌唱家郭云琴,全国民歌比赛金奖获得者孙志宽,被称为陕北民歌歌王的王向荣;带着这台陕北民间歌舞节目出访世界各国,将陕北民间歌舞艺术推向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