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民间歌舞之花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08-13    点击数:1600

二月的北京,和煦的暖风催化了燕山脚下的春雪。在姹紫嫣红的文艺舞台上,绽开了一朵来自陕西榆林的山丹丹花,它以纯朴的风姿,浓郁的芳香,陶醉着首都观众的心。

为了繁荣我国的民族民间歌舞事业,搞好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工作,文艺部艺术一局特调陕西榆林民间歌舞团来京,于二月十八日至二十日进行了内部汇报演出。观看他们表演的,有曾在陕北战斗过的老战士,有参加延安新秧歌运动的文艺工作者,有首都音乐、舞蹈界的负责同志和专家,还有山东、山西、内蒙、吉林、天津、湖北等地的舞蹈家们也专程来京观摩、学习。

榆林民间歌舞团的演出,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既熟悉、又新鲜的画图,他们用铿锵的锣鼓,高亢的唢呐和优美而奔放的秧歌,把观众带到了那个充满着陕北老区的“闹秧歌”的红火年代,使人感到情切,快慰。

开场的大秧歌《欢度新春》反映了农民在连续三年丰收后的喜悦心情,演员热情、奔放,自跳自唱,二十岁上下的姑娘和小伙子们表演纯朴,可爱,动作优美动人。双人舞《情深意长》表现了在战争年代,一对青年夫妻连夜为毛主席赶做军鞋的动人情景,表演者刘小霞、燕小军感情逼真,动作表演,夸张适度,质朴可爱,博得了观众的好评。腰鼓舞《战鼓催春》是横山民间传统腰鼓,粗犷有力、气氛热烈、振奋人心,还有《霸王鞭》、《喜洋洋》、《打枣舞》和女声坐唱陕北榆林小曲《放风筝》,女声独唱陕北道情《喜看农村气象新》等节目都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张有万表演的《陕北跑驴》更是别具一格,驴背上的演员随着毛驴的起伏,时快时慢,时跑时走,一会儿摇着小尾巴,一会儿抖抖身子,一会儿尥尥蹶子,他细腻诙谐的表演不时引起观众的笑声。高小霞和农民演员王向荣演唱的陕北神府二人台《五月散花》音色优美,风格地道,他们精彩的表演激起观众热烈的掌声。著名民间艺人、群众昵称“六六旦”(因为他排行老六,又总扮演旦角)的李增恒表演的陕北“踢场子”更是令人叫绝,年过五旬的李增恒跳得还是那样潇洒自如,韵味醇厚,风采仍不减当年,陕北老区农民有句俗话:“看了六六旦,三顿不吃饭……”。李增恒的精湛技艺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榆林民间歌舞团的演出是成功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习仲勋同志说:“就要搞这些民族民间的东西,不要洋化了。”刘澜涛同志在接见剧团代表时说:“民间艺术,第一是革命化,然后是地方化,大众化,要发挥优势,重视自己的地方特色”。

歌舞团同志深有体会地说:“到首都汇报演出期间,听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以及同首都音乐,舞蹈专家们座谈,互相观摩学习,交流经验,受到了教育,开阔了眼界,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发展民间艺术必须走民族化、地方化、大众化的道路。”歌舞团的同志还向在京及外地的舞蹈工作者介绍了榆林地区的秧歌,场子,表演的风格及种类,并进行了频繁的教学交流活动,为了达到相互间更好地学习,文化部艺术一局,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组织了首都和部分省市的音乐、舞蹈专家们参加的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大家对富有魅力的陕北民间传统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榆林民间歌舞团的同志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于陕北人民之中,拜老艺人为师,刻苦学习,为挖掘、继承我们的民族民间宝贵的艺术遗产所付出的艰苦劳动和获得的可喜成绩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希望他们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繁荣和发展我们伟大祖国的民族民间歌舞事业作出新的贡献,让陕北民间歌舞之花更加艳丽芳香。

(原载《艺术通讯》82年第二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