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开掘陕北民间歌舞的新层面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08-13 点击数:751
开掘陕北民间歌舞的新层面
——看榆林民间艺术团演出
作者:党荣华 肖云儒
榆林地区民间艺术团诞生于一九八四年七月,在陕西的歌舞演出团体中,成立最晚,以探索民间艺术为明确目标,却是第一个。前者使其稚嫩,后者赋予她特色。
连筹建在内的两三年里,这个团工作得辛勤而有成效。他们立足于陕北民间歌舞和小戏的搜集、整理、改编、创作,拿出了七台节目,其中民间舞蹈近三十个。他们培养组织了一支民间艺人和新音乐舞蹈工作者相结合的艺术队伍。在全国首届青年民歌、通俗歌曲大选赛中荣获金孔雀杯奖的孙志宽和荣获孔雀杯优秀演唱奖的郭云琴、誉满京华的农民歌手和舞蹈家王向荣、李增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两次被文化部调进首都演出,各省市的同行专程赴京观摩,颇受好评。他们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亚洲地区保护和发展民间舞蹈讨论会作了专场演出,受到赞誉。
“土”是这个团全部艺术劳动的核心,却不是最终目标。看得出,他们想通过土色土香土味土气,追求陕北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在这一点上,将传统民间艺术和当代具有一定知识素养的社会欣赏层次联结起来。这个追求,表现在几个层面上:
第一个层面,节目在生活内容上强调了民俗文化价值。陕北地区汉族人民劳动、爱情、婚姻、祭祀、节日,以及前赴后继的革命斗争,各个生活侧面在这个团体的演出中都有所表现。在反映这些生活内容时,编导从歌舞艺术的特点出发,突出了民俗风情的独特性。题材上,尽量选择那些陕北独有的民俗风情加以提炼,舞台美术以陕北民间剪纸的风格贯穿始终,服装道具反映出这个地区特有的装饰味和色彩感,等等。
第二个层面,节目艺术形式、艺术语言和艺术处理上所包含的民俗文化价值。这是指艺术上传达出来的陕北地区审美情趣和思维语言上的特色。孙志宽、王向荣、郭云琴演唱的成功,主要不是在习见的演唱技巧上超过了别人所没有的特点。高低八度在乐句上中下翻飞,真声假声在对比中相衔相揉,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根据内容需要交替使用,等等,都是他人难以重复的。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特定地区的文化所陶冶出来的审美情趣。
第三个层面更为可贵,是他们的演出突破了对陕北乡土风情的一般表现,而透进了处于浓厚风俗氛围包裹之中的群体气质和民族性格。编导者四个大型群舞贯穿整台节目,开场的《陕北土秧歌》、中场的《转九曲》和结束时的《横山腰鼓》、《寸跷秧歌》,似乔木支撑着全台,而踢场子、二人台、跑旱船、塞上鼓声、霸王鞭等节目,则像花丛草坪间杂其间,活脱脱经营出一片陕北的文化公园。这个文化公园处在汉族民间歌舞中原色彩区和西部色彩区的动态、过渡地带,又在悠长的历史积淀中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强悍和柔韧,严峻和幽默,粗犷和纤巧,高亢和缠绵,舒展和浓烈,在不同的节目中以不同的比例搀和着、流动着。从二人台、爬山调中,你能听得出蒙汉和回汉几个民族心音的和鸣。而在信天游和榆林小曲中,陕北高原的开阔和江南风味的纤浓又构成有趣的反差(据说榆林小曲最早是从江南传入的)。
演出也有不足。譬如,突出民间舞蹈中有个性的片段、精彩的独舞不够;舞蹈节目缺少拿人的绝招;不少节目未能延缓和积压情绪,以形成高潮,达到饱和点;乐队和灯光。还显得平面和单薄,等等。对此他们自己也有所意识,这就好,想来离克服的日子不会太久了。
(原载《陕报》86.10.1第三版)